受到全球溫室效應影響,全球各地已經陸續出現氣候反常現象,例如儘管日本今年是寒冬,但已經預聞春天的氣息,櫻花開花的腳步比往年要提早。在太平洋的彼岸,受反聖嬰現象影響,美國氣象專家已經預測今年將有十七個暴風雨,九個颶風,其中會有五個形成像卡崔娜一樣的超強颶風,有可能會撲向紐約曼哈頓。美國科學家甚至提出警告,極地冰層融化速度比預期快很多,可能在二一○○年之前使海平面升高達六公尺。屆時包括倫敦與紐約在內的全球數十個大城市都會成為水鄉澤國。台灣氣象專家也已提醒,台灣北部極有可能因反聖嬰現象面臨乾旱的問題。
根據聯合國開發總署最新的報告,地震、颱風、洪水及乾旱四種天然災害在過去二十年,已造成全球死亡人數超過一百五十萬人;平均每天因天然災害死亡人數超過一百八十四人。而天然災害造成全球經濟損失,在一九六○年代為七五五億美元、一九七○年代為一千三百八十四億美元、一九八○年代為二千一百卅九億美元,到一九九○年代已是六千五百九十九億美元,大約每十年增加一倍。相對的災害規模近年來也愈來愈大,例如前年十二月南亞地震引發海嘯,造成超過三十萬人死亡,去年八月美國卡崔娜颶風,經濟損失超過千億美元,同年十月南亞喀什米爾地震,死亡人數超過七萬人,今年二月菲律賓土石流災害,造成千人活埋。
在此同時,台灣並未能自外於這場鉅變。從一九九五年七月的賀伯颱風至二○○五年十月的龍王颱風,短短十年間台灣經歷了六十多個颱風豪雨,以及九個鉅幅的地震災害,這些不同的自然災害,讓台灣在沒有飛彈、槍砲等戰爭發生的狀況下,造成三千多人往生,失蹤人數多達兩百八十人,超過八百億新台幣的財物損失。
也就是說,台灣除了要面對日益脆弱的環境及全球氣候變遷問題之外,未來各種複合型災害與新類型災害,如疫病、禽流感、恐怖攻擊、能源資源短缺、資通安全等,發生的可能性亦持續增加,再加上北宜快速等長公路隧道及捷運等地下空間的開發,相關災害防救措施為何?這些課題在災害未來之前,都應及早構思,我們不能再只是靠運氣、靠老天,而是要靠妥善的防災與救災準備。而如何運用既有知識與技術,確認及評估災害風險、優先推動減災工作、加強災害監測及預警系統,已是目前國際災害防治的重點工作,但台灣目前卻仍僅停留在救災層級的思維,缺乏積極性的減災與防災作為,這正是我們相當擔憂的問題之一。
目前各級政府對災害觀念仍停留在一般救災層次上,並未將減災與防災視為第一要務。而要落實防災與減災,工作就非得從整合現行自然環境中水、土、林及空氣等環境資源著手不可,而這些工作由於分別由不同部會掌理,以致因權責分散而難以有效整合,加上各部會自主性強、自我觀念亦重,尚無一專責機構負責全面性之統籌規劃,協調各部會共同參與防救災工作。而目前主導防救災工作之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,實質上由內政部消防署運作,在災害時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,並非各部會之上級單位,無法做有效的支配與調動。因此,未來如何透過組織再造統合各部會功能,進行協調、災害演練、預算控管、資源配置及促進國際合作等工作,從上到下達到功能整合已是當務之急。
當全球氣候異常已經逐漸成為常態,水災、旱災、地震、海嘯以及各種傳染疾病隨時都有可能侵襲台灣,電影「明天過後」的驚怖場景,越來越就不再只是電影情節,而是隨時隨地可能成為實際發生的真實。面對這一切,我們從政府到民間的風險意識都相當的低,過去幾年的教訓彷彿如過眼雲煙,至於對今年即將到來的反聖嬰現象,將有什麼對策呢?目前也好像沒看到任何主事認真在對待。總歸一句話,未雨綢繆雖然是老調,恐怕還是屆時能趨吉避凶的唯一之道。
留言列表